1 灾害地质 1.1 我国地质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是斜坡上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处向低处运移的块体运动,是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形式。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丘陵、高原约占国土面积70%,地质灾害多发、频发,它们堵塞河道、毁坏水库、引发洪水、破坏桥梁道路、阻断交通、毁坏房屋、伤及生命,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威胁和影响。 
1.2 地质灾害成因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生,除了地层岩石物质组分、结构构造、地震火山活动以及气候等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重要的诱因。人类在进行道路、桥梁、水库等各种工程建设中,必须充分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防止和避免对自然生态的扰动而引发各种地质灾害。 
1.3 典型案例——意大利瓦依昂水库滑坡 1963年10月9日,意大利瓦依昂水库左岸2.7亿立方米岩土体突然下滑,冲入水库,在两个方向产生250米的涌浪,东面涌浪沿山谷冲向上游,将10公里范围内村庄、桥梁悉数冲毁;西面涌浪翻过大坝冲向下游,冲毁沿岸1个市镇、5个村庄,从滑坡开始到灾难发生,整个过程不超过7分钟,共造成1923人遇难。水库在建成后开始蓄水过程中,就发现左岸山体蠕滑变形,随着蓄水水位上升,滑动面上孔隙水压力加大,最终导致滑坡和灾难发生。 
1.4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治理应遵循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科学减灾的原则。


1.5 地质灾害应急避险 


2 环境地质 2.1 地质环境概述 地质环境,是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四个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有机统一的环境系统,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自然环境。 
人是地球生态环境系统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子。一方面人类活动受限于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又深刻影响着它,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对自然界不断认识、开发和利用的历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史。 从史前狩猎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特别是进入工业社会后,人类以空前的建设和改造能力,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以巨大的破坏和毁灭力量,使文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工业社会的发展严重依赖于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和化石能源的大规模消耗造成了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导致自然资源急剧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很不和谐。

人类的未来在哪里?天穹之下的诗意栖居,不仅在于衣食享乐,更在于青山碧水蓝天,生态文明、和谐自然,重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家园就是人类的未来和追求。 2.2 环境地质 全球性环境地质问题:臭氧空洞、冰川融化、全球气候变暖。 
臭氧空洞:是指高空25千米附近臭氧层中臭氧被消耗、破坏而稀薄的现象。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活动加剧,南极臭氧层已形成了空洞,北极臭氧层稀薄。氟利昂是致使臭氧耗竭最大的元凶,另外飞机排放的CO、NO2起催化作用的一系列反应和人类文明制作的许多制冷剂、清洗剂、发泡剂、雾化剂等化合物,都对臭氧有破坏作用。如臭氧破坏的趋势继续发展,对人类在内的生命将造成严重威胁,能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一些生物将濒于灭绝,农业生产受损,气候趋于恶化,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将面临灾难性的变化。 我国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土壤沙漠化: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中,如干旱、半干旱地带或荒漠与草原过渡地带,由于过分垦荒、滥伐森林、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和土地经营方式的更替等人类不适当的经济活动,过分利用自然资源,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而使绿色原野逐步变成类似沙漠的环境退化现象。 
※地面沉降与塌陷:地面沉降是指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形成的的地表垂直下沉现象,原因有地下采矿、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空间开发(基坑开挖、隧道掘进)等。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是地面沉降发展的最高形式。我国北方内蒙、山西等许多煤矿采空区常形成地面塌陷,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危害和威胁。 
※矿山、采石场宕口对环境的破坏 
※工程地质:铁路、公路、机场、水库大坝建设和矿山开采等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微量元素异常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克山病、甲状腺肿病、氟病等地方病,与土壤和水体中某种微量元素异常有关 ※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物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酸、碱、重金属,盐类、放射性元素铯、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农药、酚类、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涤剂、3, 4-苯并芘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厩肥带来的有害微生物等。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3 镇江地质 3.1宁镇山脉和镇江地质演化 宁镇山脉西起南京青龙山、幕府山,东至常州孟河黄山,绵延100多公里,是镇江境内最重要的山脉,五洲山、圌山、宝华山、十里长山、高骊山和南山等均属于宁镇山脉。 
约2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镇江仍然是一片汪洋大海。从大约7亿年前的晚元古代,地壳下沉为扬子海的一部分,在近5亿年的漫长地质时期,地壳以下沉为主,海水时进时退,沉积了一套海相、海陆交互相,夹有陆相碎屑的沉积岩。约2亿年前,印支运动引起地壳动荡,急剧上升,结束了海侵的历史,升为陆地,宁镇山脉开始形成。1.37亿年到6700万年期间的宁镇运动(燕山运动)使岩层进一步褶皱、断裂,并伴有岩浆侵入、火山喷发活动。进入新生代后,地壳运动基本趋于稳定,地表以遭受侵蚀、切割等作用为主,基本形成了镇江低山丘陵的地貌轮廓。180万年前,进入第四纪以来,继续遭受风化剥蚀,地面长期受长江河流侵蚀、切割和堆积,形成二级河流阶地,这些阶地又在流水冲刷切割下形成残丘、岗地。

1932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迁址南京,宁镇山脉因此成为中国现代地质学研究最早、最详细、成果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船山组、仑山组、高骊山组等地层名称即命名于宁镇山脉。 3.2 镇江地质景观 南山 
南山为宁镇山脉一段,位于镇江城南部,包括九华山、招隐山、黄鹤山、磨笈山、观音山、鸡笼山、莲花山等,是由于褶皱、断裂等地质构造和长期的侵蚀、剥蚀形成的低山丘陵。南山小断裂和褶皱构造十分发育,燕山期火成岩侵入体一般沿断层充填,以花岗岩类为主,节理发育。南山主体九华山最高峰海拔185米,为三叠纪灰岩,受中生代后期构造运动作用,地壳抬升,发生强烈挤压,岩层形成褶皱,并在持续水平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倒转,直至断裂破碎。南山森林植被发育,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绿带常绿阔叶林的混交林,且历史人文资源丰富,是市民休息休闲的好去处,现在已成为镇江著名的旅游风景区。 火山喷发形成的圌山 
圌山有着丰富的古火山地质风貌,据考证,山林间遍布的火山岩是1.36亿年前火山喷发的产物。山上除自然景观有所谓“三十六处悬崖、七十二奇洞”外,还有屹立主峰之上的万里长江第一塔报恩塔。
船山灰岩 
船山灰岩为约3亿年前古生代晚石炭世浅海相沉积,1919年由中国现代地质科学奠基人之一的丁文江先生创名,1963年,李星学先生定名为船山组。船山组石灰岩厚度大,品质纯,CaCO3含量高达54%以上,是优质的水泥、溶剂工业的原料,至今已开采30多年。 北固山火山构造 
北固山为临江矶石,最高峰58米,其势险要,山体南北走向,绵延200余米,由1.3亿年前白垩纪火山喷发熔岩冷凝形成,火山喷发时爆炸性喷出火山角砾、集块等,而后以宁静的熔岩溢出,岩性有粗面集块岩、凝灰岩、粗面斑岩、流纹状粗面岩、粗面角砾岩五层。传说中的试剑石为火山凝灰岩,岩性十分坚硬,实为岩石节理裂隙。北固山北侧濒江绝壁岩体节理发育,是幕府山-焦山断裂一部分。 南山莲花洞 
莲花洞位于南山风景区,为三叠系石灰岩经岩溶作用形成的喀斯特溶洞。主洞长12米,宽6米,高5米,洞口有一巨大石块,宛如屏风,石灰岩经溶蚀形成空洞,洞内有钟乳石、石灰华堆积。莲花洞还是约10万年前晚更新世后期人类活动遗址,出土有智人牙齿化石和鬣狗、西藏黑熊等十多种哺乳动物化石以及古人类加工的石器等。 韦岗温泉 
韦岗温泉位于韦岗铁矿矿区,出露于石灰岩地层底部,含较多的硫酸根离子和钾、钠、钙、镁、锌、氡和锶等31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其中氡和锶尤为独特,有较高的医疗价值。宁镇山脉断裂构造发育,韦岗温泉所处的汤山-仑山段地热异常明显,由导水构造使地下水循环加热后沿断裂带上升,并在灰岩溶洞和裂隙中聚集赋存,成为可供利用的热水资源。 云台山滑坡遗址 
云台山上部为晚更新统下蜀土,下部为三叠系青龙组灰岩和中生代火成岩。1991年6月大雨期间,西侧大片山体发生滑坡,掩埋房屋98间。滑坡临发生前,由于江苏地质三队及时准确预报,居民提前撤离,无一人伤亡。云台山滑坡的成功预报和应急撤离曾作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成功典型案例,在联合国防灾减灾会议上进行介绍。后镇江市政府投巨资对滑坡进行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目前云台山和西津渡已成为最具镇江特色的风景优美的旅游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