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队简介
机构职能
领导信息
主要职责
业务范围
大队资质
发展历程
大事记
大队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 > 大队简介


江苏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简介

江苏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成立于1958年1月,坐落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蒋乔街道乔家门社区金润大道1188号,是江苏省地质局所属的正处级全额拨款综合地质勘查事业单位,挂牌镇江市地质灾害应急地质环境保护技术中心、江苏省地震和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镇江队,下设机关职能部门5个,筹建专业性机构10个。承担镇江、泰州地区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调查评价,服务镇江、泰州地区能源资源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为镇江、泰州地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地质技术支撑,开展地质科普工作。

一、发展历史

——1958年至1985年,计划经济时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贯彻以地质找矿为中心,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的方针。

——1985年至2000年,转型升级谋生存时期。以求生存谋发展为第一要务,先后成立基桩公司和工勘院,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基础施工和工程勘察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2000年至2024年,高速发展时期。充分利用地质工作十年黄金期,快速恢复公益职能,发展地矿经济,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市场性地质工作并重。形成以地质灾害防治、矿产地质勘查等公益性地质工作为公益主体,基础施工、工程勘察等市场性地质工作为产业经济支柱的“一业为主,两翼齐飞”发展格局。

——2024年至今,全面履行公益地质职能。随着省属地勘单位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以原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八一四队为基础,整合相关单位公益职能,组建江苏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以履行公益地质职能为主责主业,全面服务保障能源资源安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安全、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与保护安全、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粮食安全。

二、党建工作

(一)党员基本情况

大队现有党员230余名,其中在职党员近140名,占在职职工44%(139/312),离退休党员100名。

(二)党支部设置情况

队党委下设12个党支部,包括9个在职党支部和3个离退休党支部。

(三)近年党建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直以来,队党委接受省局党委和镇江市委的双重领导,队党委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从严治党为主线,坚持党建引领中心工作,扎实开展学习教育,高质量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推动大队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一是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队党委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全面深化理论学习成效。坚持“党管一切”,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及时调整队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和党支部联系点。持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扎实开展主题教育,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聚焦强党性,持续深化政治引领。

二是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近年来,队党委集中精力指导和规范基层党支部工作的开展,全队基层党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上新台阶。实施“党支部头雁工程”,建设各支部书记工作室和党员之家,2021年,大队工勘院党支部被评为镇江市“五星党支部”。实施“支部书记述职”和“文明科室”创建工作,积极探索新时代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融合的新途径,打造5个“红色力量·绿色守护”等党建品牌,构建“一产业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党建工作新格局。

三是坚持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党委书记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按照“切口小、难度大、示范性强、年内能完成”原则认真确定和实施年度“书记项目”,以项目为牵引,把解决大队的突出问题作为落实主体责任的重要任务,不断提升党建工作质量。2022年,大队党委书记项目“‘五力合一’锻造过硬党员队伍”荣获镇江市优质书记项目。2023年,“抓实‘书记项目’ 激活‘红色引擎’”获评江苏省勘察设计单位优秀党建案例,入选省局模范机关建设案例汇编。同时,队党委积极探索“资源共享、发展共商、人才共育、品牌共创”基层党建新路径,深化党建联盟共促。在党委层面,队党委与自规局党委、生态局党组、应急局党委四家打造了“红色先锋、绿色发展”党建联盟。在支部层面,与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党支部等12家对口单位实现了共建联盟。

三、职能履行

(一)服务保障能源资源安全

自1958年成立以来,大队先后探明铁、铜、金、钼、铅、锌、珍珠岩、石灰岩等30余种重要矿产资源200余处。在镇江圌山发现珍珠岩、沸石岩,填补了江苏省2项矿产空白。2011年以来大队先后在宁镇地区开展了句容仑山金矿普查、安基山铜矿详查、盘龙岗铁矿详查等一批重要战略矿产资源勘查。2021年,随着国家和省《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开展,大队在以往工作基础上,系统谋划、精准定位,梳理历史找矿资料,实施《江苏省句容市宝华山~丁家大山地区铜、钼多金属矿普查》《江苏省句容市仑山地区金矿普查》,为加强省内战略性矿产资源规划管控,提升储备安全保障能力贡献地质力量。

(二)服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安全

为服务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大队实施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调查、设计、施工、效果评估工作30余项。全面服务长江大保护战略,参与长三角地区海侵研究、上海典型土层研究,助力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同时,大队将废弃露天开采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服务自然资源“两统一”,作为公益地质职能履行的重要方向之一,先后在宁镇地区实施了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项目50余项。2017年,大队实施《句容市北山水库水源地保护区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北山水库作为江苏省重点中型水库、句容市市区饮用水水源地,修复工作坚持生态优先,经过3年的努力,在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同时,着重恢复生态环境,减灾消险、还绿于地。2021年,该项目入选江苏省自然资源厅“首届最美生态修复案例”。

(三)服务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与保护安全

自1965年指导南京长江大桥桥墩加固修复以来,大队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中发现需求、服务需求,贡献地质智慧。先后十余年参加润扬大桥、五峰山大桥选址论证,实施上海宝山、苏州、无锡等城市基岩标建设等标志性项目,开展了镇江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研究。2021年以来,为精准摸清镇江市压覆矿产情况和历史遗留矿山现状底数,大队在镇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委托下,先后开展镇江市6个辖市区的压覆重要矿产资源数据库建设,镇江市历史遗留矿山800余个图斑的核查及变更核查工作,为全面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四)服务地质灾害防治安全

从上世纪80年代成立斜坡地质组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始,到2016年成立镇江市地质灾害应急地质环境保护技术中心融入省地灾防治体系,再到2021年被遴选为江苏省地震和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镇江队,成为省级应急救援骨干力量,大队始终肩负着镇江市地质灾害防治的职责使命,与镇江市各级职能部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近40项,累计投入13000余人次开展地灾“三查”工作,覆盖全市主城区26座山体240余处地质灾害隐患点。

一是应急抢险救援。作为镇江市应急抢险救援第一梯队,大队一直秉承“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理念,40余年来成功处置100余起地灾险情,为镇江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连续20年零伤亡作出突出贡献。在众多抢险工作中,最惊险的要数松林山抢险,最紧急的要数句容南北通道滑坡抢险。

二是地灾监测预警。严格执行汛期及大型节假日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队领导带队,坚守岗位,确保及时响应。截止2023年,镇江市范围内大队负责巡查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226处,累计核销隐患点50处。2021年以来,大队建设镇江市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系统,在8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监测传感器,监测数据实时上传系统,与省、市应急管理部门实时共享,出现异常实时报警,“人防+技防”全面提升监测预警能力。40余年来,预警预报最成功的要数云台山滑坡。

三是汛期地灾三查。每年度召开汛期动员部署会,系统安排当年汛期各项工作。与镇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镇江市应急管理局深度高效联动。汛前,做好地灾隐患点排查,召开工作部署会和调研座谈会;汛期,对镇江市范围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查,结合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及时掌握隐患点动态变化;汛后,对排查、巡查中发现的高危隐患点进行调查,提出处置建议,及时消险。

四是地灾应急演练。为提高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自2016年开始,大队积极配合省、市各级部门做好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强化协同作战能力。2021年参与省内多部门联动的江苏连云港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2023年与市消防部门联动开展镇江市地震救援实战拉动演练,作为主力队伍之一参加江苏淮安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着力提升突发地震和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综合实力。

五是地质灾害治理。全力为镇江市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先后深度参与了云台山滑坡、跑马山滑坡、宝盖山滑坡、北固山风景区周边地质灾害等100余处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涵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评估、勘查、设计、施工各个方面。参加三峡库区滑坡治理大会战。2022年,完成镇江市4个辖区的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和5个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评估。2012年至2022年镇江城市规划区共发生滑坡、崩塌地质灾害78处,其中44处与挡土墙破坏或存在隐患的有关(占比56.4%),针对其占比高、危害大、历史久、底不清的特点,大队在应急管理部、省应急厅的指导下,开展市区挡土墙调查,摸清挡土墙底数,评估安全风险,为镇江市老城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决策依据。

典型项目

1.云台山滑坡监测、预警预报和治理。云台山毗邻西津渡,上世纪90年代,大队长期对该处山体地灾隐患点进行监测。1991年7月5日~8日,监测组发现滑坡加速变形,立即向市政府指挥部报告,紧急撤离周边居民。7月9日凌晨4时,险区人员全部撤离后仅4小时就发生了大规模滑坡,包括决策指挥部在内的100多间民房被滑坡掩埋土中,无人员伤亡。大队成功预报云台山滑坡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的滑坡预警突出范例。云台山滑坡发生后,大队积极开展治理工作,经过15年的修复治理,将地灾治理、生态修复与景区开发建设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如今云台山已成为西津渡景区的重要景点之一。

云台山.png

2.宝盖山地质灾害治理。宝盖山位于镇江市润州区,毗邻西津渡,面积38.3公顷,最大高差47m,以自然斜坡为主,周边人口稠密。1954年曾发生大面积滑坡,冲毁一栋二层楼房,死16人,重伤28人。据不完全统计,自2003年以来,宝盖山共发生滑坡43次,均未造成人员伤亡。多年来,大队在宝盖山区域隐患点持续监测,累计开展巡查500余次,抢险40余次,全力保护周边区域居民生命财产安全。2022年,镇江市将宝盖山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列为民生工程,作为主要技术支撑单位,大队为宝盖山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提供详细勘查和设计方案,顺利通过多次专家论证,保障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目前,治理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

宝盖山.png

3.跑马山地质灾害治理。2013年,镇江市跑马山区域出现多处滑坡隐患,大队开始在巡查监测。2015年,受连续强降雨影响,跑马山西侧、北侧山体出现大面积滑坡,严重威胁周边居民和建筑安全。大队迅速响应,3小时内完成应急抢险。同年6月,为彻底消除跑马山地质灾害隐患,大队受镇江市人民政府委托,对跑马山地质灾害进行治理。经过5年监测预警和治理,2017年完成跑马山地灾消险。如今的跑马山是一座绿意盎然、环境优美的休闲、法治公园。

跑马山.png

(五)服务粮食安全

2019年大队开展丹阳市、丹徒区第二次全国农业污染源(种植业)普查,全面调查了丹阳市、丹徒区种植业的种植规模、种植模式及农药化肥种类、用量,为丹阳市、丹徒区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及农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决策依据。2023年开展丹阳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全面了解丹阳市耕地、林地、草地及旱地的土质情况,为土壤的科学分类、规划利用、改良培肥、保护管理等提供科学支撑,目前该项目正在样品采集阶段。

(六)服务社会公益

作为镇江市当家地质队,一直以来大队始终担负着地灾公益科普的社会责任,建设完善镇江地质陈列馆,组建30人专、兼职管理、讲解服务团队,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方面下功夫、做文章,利用防灾减灾日、世界地球日、环境日等时间节点,开展大型社会公益活动超30项。创建“认识地质之美——镇江地质陈列馆参观”“地灾科普进校园”等品牌公益活动。自2020年免费预约开放以来,共接待科普参观超200批次,开展地质科普进校园、进社区活动30余次,累计为20余个学校、社区、组织提供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救灾和地球科学知识科普宣传服务超20000人次。在广泛宣传地质灾害自救互救知识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应急救援镇江队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同感,为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2023年9月,镇江地质陈列馆继“江苏省地热能源学会科普基地”“镇江市梦溪科普教育基地”之后,成功被认定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

四、产业发展

(一)职工基本情况

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大队现有职工300余名,在编职工240人,合同制职工72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10名,其中:正高级工程师8人、高级工程师74人、工程师60人;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4名、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57名、国家注册二级建造师65名、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11名、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7名、国家注册测绘工程师3人。

(二)产业经济情况

21世纪以来,大队产业经济随着市场发展不断提升,前十年基本维持在15~25亿元之间。近三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回归公益地质工作以及市场变化,我队年均产值约10亿元,以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应急抢险、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矿产地质勘查等公益性地质工作为主,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撑。市场承接的非指定性生产任务包括基础施工、工程勘察等,以宁镇地区为主,由长三角地区覆盖全国。


版权所有:江苏省地质局第 三地质大队 Copyright @ 2010 jzg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镇江市金润大道1188号  邮编:212001  电话:0511-85025102(总机)  传 真:0511-85028815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06009160号苏公网安备32010202010110号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